5月13日下午3点,太阳成集团tyc122cc于南校区艺术楼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会议室举行“金河之声”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第二场,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是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羽之野先生,活动由研究生辅导员鄢冬博士主持,2015级汉语系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同学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活动。
羽之野先生研究《红楼梦》多年,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乃至诗词都谙熟于心,他为同学们分享了他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感悟与思索,讲座现场气氛热烈。羽之野首先对比了四大名著,充分肯定《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将《红楼梦》定位为“文学的圣经”。羽之野认为,研读《红楼梦》应从“人性、人情、灵魂、审美”这八个字入手,这八个字也是理解《红楼梦》的关键。接下来羽之野从“灵魂”的角度重点分析了《红楼梦》中的几位重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并将他们的性情和命运结合起来,阐释了人物命运的必然性及其符号学意义。
会上,来自我们2015级古代文学专业的刘洋等几位同学针对研读《红楼梦》时的困惑向羽之野提问,羽之野不仅从学者角度也从作家的角度,并结合西方哲学、文学理论以及历史学的相关著作和理论,分别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
最后,羽之野先生对同学们日后的学习提出了建议和期望,希望同学在研究中能保持文学的纯洁性,并在文学研究中“硬拉弓”、下功夫。最后,我们研究生辅导员鄢冬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和补充,号召同学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注重文本的细读,向羽之野学习。
背景链接:
羽之野,又名余辔扶桑,资深撰稿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包头市文化局戏剧创作评论室、包头市艺术研究所等单位供职;曾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与国内知名作家、剧作家、记者数人,在北京创立“康庄文学工作室”,名噪一时。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电影剧本、纪实文学、小说系列评论、戏剧系列评论、“新世纪红学”系列评论。在《文学界》《长江文艺》《清明》《红楼》《红楼研究》等几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作品被多种媒体转载传播,或被编辑成书。曾出版《等待情结》《红学——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册]等。有长篇小说《渴饮血》,尚未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