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新华社记者汤计做客我们

作者:王藤发布时间:2015-12-08浏览次数:

    勿忘人民的新闻情怀、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坚持原则的职业精神、不畏困难的宝贵品质,这是新华社高级记者、推动呼格案重审的媒体人汤计带给人们的深刻印象。

    2015年12月7日下午3时,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南校区主楼阶2A会议室座无虚席,汤计做客学院,为我们师生带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人”的精彩讲座。

    年近六旬的汤计身材挺拔,1米83的大块头走在人群中仍然很醒目,身穿红色冲锋衣的他俨然一副中年人模样。汤计迈着矫健的步伐进入会议室,跟新闻学子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

 1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人?

    汤计认为,不同的时代需要记者具备的能力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他以文字记者身份进入新华社时,新华社只有文字部和摄影部。然而,汤计认为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形式丰富多样,新闻报道手段层出不穷,传媒学子作为未来的准新闻人,不能只掌握一种媒体技能,而应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记者于一身,成为“互联网+全媒体”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无论新闻传播手段如何变化,内容为王的新闻传播规律不会改变,新闻人的世界观决定新闻价值判断的新闻定律也无法改变。呼格吉勒图案新闻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使得各大媒体均对事件进展进行聚焦,充分体现内容为王的重要性。

 2如何采写最有意义的新闻?

    采写对社会最有意义的新闻,这是媒体人永远不变的定律。新闻选择、价值判断与记者的世界观紧密相连,正确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决定记者能够写出最符合公众利益的新闻。新闻具有阶级性,聪明的记者只是把要表达的观点糅合在新闻传播的事实里,用事实说话。

 3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媒体人?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对于这个问题,汤计对传媒学子提出八点建议——

第一、要想写好文,首先做好人。

    在与年轻记者们的交流过程中,汤计十分认真严肃地强调:“一个优秀的记者,一定是一个明辨是非的好人,一定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把一件事情坚持做下去的动力。”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呼格吉勒图案错综复杂,在采访调查中,某一个环节了解的不详或是线索中断,就可能功亏一篑。汤计告诉大家,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不仅要明辨是非,还要明察秋毫。

第二、熟悉民族发展史,认清体制优越性。

    有志于新闻事业的人,必须熟悉中华民族发展与奋斗的历史,认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并从现实生活中坚持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我国任何媒体都脱离不了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宗旨。

第三、争当利民型记者。

    汤计将记者分为三类,分别是谋生型、摄利型、利民型,他告诫新闻学子勿做摄取国家利益的记者,而应做以人民利益为己任的利民型记者,这是做好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至上目标。

第四、媒体从业者必须站在维护党的领导与维护人民利益的大局上选择新闻、采写新闻、发表新闻。

    这是每一个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做新闻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记者采写新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汤计以今日发布在额济纳旗官方微博的蒙面人事件为例,认为这则事件在报道时有误导读者的倾向,新闻语言不够严谨,严重违反党的宣传纪律,希望新闻人引以为戒。

第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媒体人应该始终坚持的行为准则。

    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汤计以呼格案的内参报道为例,强调了报道新闻时要尊重客观事实,在没有调查清楚实际情况之前切忌向外界发布。此外,汤计在经历2013年患结肠癌的病痛之后,出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退休之前完结他手中唯一没有报道完的呼格吉勒图案,体现了作为传媒人善始善终履行职责的良好品质。

第六、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

    要想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记者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忘初心、有同情心。汤计现身说法,向大家讲述王木匠诈骗案时自己及时向中央提供准确信息的经历。此外,汤计认为一名合格记者要做到三不:不写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闻,不写伤害百姓利益的新闻,不写危害国家安全的新闻。

第七、一个好记者既要接地气,又要接天气,上下通气。

    也就是说,新闻工作者既要坚持走转改,扎根人民群众;又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汤计以自己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法院采访司法改革为例,说明实地采访让他对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政策有了深刻直观的的认识,他发表多篇新闻稿报道当地司法改革的情况,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第八、希望传媒学子多读本专业以外的书。

    汤计希望传媒学子在阅读本专业书籍的基础上,尝试阅读文、史、哲等各个方面的书籍。他推荐大家读《谈治国理政》、毛主席以及贾平凹写的书。

    最后,汤计用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的话与大家共勉:“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诚然,汤计用自己三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诠释了一个好记者的标准。

    本次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魏永贵主持,张丽萍副院长总结。刘寒娥、邢渊渊、高欢欢、杨文利等学院教师参加讲座。

【背景资料】

    汤计,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编委,政文部主任,高级记者,呼格吉勒图案最早的报道者。

    2005年以来,他为呼格案共发6篇内参,一直呼吁呼格案再审,不仅将呼格案由幕后推向前台,而且一再推动此案进程。

    2015年1月22日,因报道呼格案并最终推动呼格案平反的突出贡献, 新华社党组决定对汤计予以表彰,记个人一等功,成为新华社成立84年来首个荣立个人一等功的记者。

    2015年11月8日,在第二届中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汤计获得全国“十佳记者”荣誉称号;2015年11月17日,汤计荣获“CCTV2015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奖。

    呼格案成为我国法制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写入了《2015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内大主页 |  内大新闻网 |  内大招生网 |  内大就业信息网 |  内大研究生院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锡林郭勒南路49号

版权所有:太阳成集团(tyc122cc-VIP认证)官方网站 蒙ICP16002391号-1

内大文新

IMU青春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