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tyc122cc汉语系教师孙书敏于2014年10月17日至19日,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曹卫东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朱立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中心主任李春青教授分别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及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在开幕式上致辞。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程正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方克强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徐岱、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厦门大学黄鸣奋、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上海交通大学王杰、中国社科院党圣元和同济大学王鸿生等教授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整个会议进行中,大会共安排了六个分会场,促进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大会的闭幕式还特意安排了清华大学罗钢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教授就“王国维的意境说与中国现代文论传统”的问题展开对话,体现了学术自由和交流对话的原则。最后,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做了大会总结。
这是一次反思中国百年文学理论话语的盛会,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二百多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与会者在分会场论坛中主要围绕百年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与中国古典文论话语、百年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与西方文论话语、现代文论概念与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研究的未来展望等文艺理论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讨论。各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百年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国话语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研究。我们孙书敏老师在本次会议中做了题为《理论旅行与效果历史: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当代意义》的主题报告。报告通过对蒋孔阳先生经典之作《德国古典美学》一书的当代意义的挖掘,讨论了当代文艺学理论话语的历史建构问题。该报告认为只有从三重历史视域角度进行解读,才能了解构成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历史事实及其理解的历史,才能指出其效果历史呈现出复杂的当代意义,也就部分地呈现出西方文化的理论旅行在中国学者的接受和阐释中参与架构中国当代精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