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第二届口头传统研究青年学者研修班在内蒙古成功举办

作者:文字:云韬 图片:文新院 编辑:郝雪松 审核:刘志中发布时间:2020-12-15浏览次数:

20201212日,由太阳成集团tyc122cc“口头传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项目组协办的“第二届口头传统研究青年学者研修班”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正式开班。研修班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朝戈金研究员、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乌·纳钦研究员、云南师范大学李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荷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姚慧副研究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专题讲座,来自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122大阳城集团网站的师生约40余人参加了学习和研讨。

太阳成集团tyc122cc院长魏永贵教授宣布口头传统研究青年学者研修班开幕,他称太阳成集团tyc122cc“口头传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自20198月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第一届“口头传统研究青年学者研修班”,相信此次研修班定会继续扩大太阳成集团tyc122cc在口头传统和史诗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口头传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将继续通过整合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资源,对口头传统的研究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以及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维系和社会发展继续做出贡献;争取取得一批相关领域的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和精品力作;尽力开展一批影响深远的社会服务活动;大力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魏永贵

 

接着,太阳成集团tyc122cc口头传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首席专家朝戈金研究员致辞。他指出口头传统研究发展到口头诗学是个大的发展方向,这其实涉及如何看待民众文化的问题;太阳成集团tyc122cc把口头传统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发展方向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对科研力量进行适当的安排和引导可以实现对学科方向的凝聚和调整;在当今的学术环境中,团队合作已是未来的学术发展趋势。最后,朝戈金对此次研修班的会前组织工作提出了肯定,并预祝研修班圆满成功。

朝戈金

 

上午的研修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汤晓青研究员主持。首先,朝戈金做了题为“口头诗学的若干问题”的专题讲座,探讨了口头诗学研究的一些宏观和前沿问题。口头传统是信息技术, 但又不止于技术, 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观念和操演的结合。口头诗学理论的生长空间很大, 它与主要总结自书面文学的诗学法则有诸多不同, 而且这些差异源自信息从生成到传播的全过程, 所以对口头传统的解释并不能基于书面文化生成的规则进行推导。口头诗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含传统的书面的文学和口头文学,才能构成完整的文艺学意义上的口头诗学。口传文本经常“镶嵌”在仪式的过程之中, 受到仪式的规范和制约——其长度、完整性、社会功能、审美特征等都会相应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适应性改变。对于都市文学生活而言, 文学主要发挥娱乐性功能;对于乡村文学生活而言, 文学在很多时候是民俗生活事件, 有时也是生活实践必不可少的一宗操演。就此而言, 口传文艺往往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相关研究例如AT分类法就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

汤晓青

 

陈岗龙做了题为“东方史诗:一宗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的专题讲座。目前国内的东方史诗研究较为薄弱,我们有必要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探讨。东方史诗包括古代的史诗和活形态的史诗,例如东南亚各国、蒙古高原、非洲各国的史诗。东方史诗中,古代两河流域《吉尔伽美什》、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亚史诗尤其是《玛纳斯》为公众所熟知。伊朗的《列王纪》大多是民间艺人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多种版本中最权威的是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东南亚史诗包括菲律宾、越南等国的史诗。陈岗龙在展示东方各国史诗的时候还着重强调了它们与中国史诗尤其是蒙古史诗甚至《蒙古秘史》的显在和潜在关联,对这些史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史诗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陈岗龙

 

·纳钦的讲座“格斯尔的神箭为什么会射穿山顶——从传说原型看传说主体的心理关切”,以一组格斯尔射山传说文本为例, 放大该传说的情节, 使其原型逐一浮出水面, 进而阐发该传说的深层隐喻意义。格斯尔射山传说由多个情节点钩挂而成, 情节链背后还有神话、史诗与巫术的原型套链。传说中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和看似破坏自然山体的射山行为背后, 暗藏着除魔祛邪和使生命转化重生的双重主题。其中, 除魔祛邪主题隐喻了清廷统治者因封锁游牧经济命脉而施加给巴林民众的生存危机使生命转化重生主题则隐喻了巴林民众对土地复苏及部族兴旺的诉求, 从而表达了他们渴求美好生活的心理愿望。

 

·纳钦

 

下午的讲习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首席专家、太阳成集团tyc122cc冯文开教授主持。首先,李瑛做了题为“景谷傣族佛迹口传故事与佛迹文献记录的互映互现互证互补研究”的讲座。李瑛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云南普洱地区的景谷县是傣族佛迹文献的一个宝库。佛迹文献承担着景谷县傣族佛教信仰中相关仪式的经文唱诵功能,与佛迹文化其他事项一起,对景谷傣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并融入当地社会与旅游的洪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冯文开

 

李瑛

 

高荷红在讲座“当代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传统的复现”中称,伊玛堪堪称“满-通古斯语族英雄史诗群”中最耀眼的明珠,它是通过赫哲族世世代代用赫哲语讲唱,并口耳相传,主要歌颂主人公莫日根西征复仇或其他英雄业绩的长篇萨满叙事诗。伊玛堪皆由赫哲语讲唱,绝大多数搜集者不懂赫哲语,翻译整理至关重要。翻译或由讲唱者承担,或由懂赫哲语的当地文化人翻译。14部文本按类型来分,有文字采录本、录音整理本、忆述整理本3种。20世纪80年代以前,录音设备尚未成为调查搜集伊玛堪的必备品时,文字采录本是其主要方式。录音整理本为我们在《伊玛堪分卷》所见的大多数伊玛堪文本形式,而忆述整理本的代表为《希特莫日根》。伊玛堪主要通过家族和社会传承为主,大多有较为清晰的传承脉络。赫哲族伊玛堪是其先民世代渔猎生活的极佳反映,极好地保留了该民族古代部落时期的征战、迁徙、社会、生活、民族、信仰等各个方面,堪称“北部亚洲渔猎文化的活化石”。

高荷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姚慧副研究员的讲座题目是格萨尔史诗曲名辨”,她指出,格萨尔史诗曲名和曲调之间的关系是格萨尔音乐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的话题,但对于二者是否彼此对应,学者们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学术研究范式转型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借助口头传统相关理论,观照格萨尔曲名与曲调在书写文本与口头音声文本中的差异与互动,并在田野考察方法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不同类型、不同流布区域的格萨尔艺人,实现史诗音乐研究在当下的范式转换。重新看待格萨尔史诗书写文本的曲名与口头演述的音声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要否认格萨尔史诗曲名的丰富性,而转换视角只为让我们更加多样、全面、立体地看到更接近演述传统的文化事实,进而为史诗音乐研究拓展出新的学术空间。

姚慧

 

一天的专家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蟒古斯形象的独特性、《格萨尔》的跨民族传播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第二届口头传统研究青年学者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为高水平研究团队的良好凝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稳步推进、太阳成集团tyc122cc中国史诗学学科的建立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大主页 |  内大新闻网 |  内大招生网 |  内大就业信息网 |  内大研究生院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锡林郭勒南路49号

版权所有:太阳成集团(tyc122cc-VIP认证)官方网站 蒙ICP16002391号-1

内大文新

IMU青春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