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上午10点,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中国辽金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晶教授做客我们,为我们学子做了一场以“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意义”为题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我们院长魏永贵教授主持,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张晶教授认为,在中国美学研究领域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每一个人文社科研究者的使命。从国内美学研究现状看,中国美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美学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在方法论上,范畴研究取得的成果尤为显著。中国美学范畴研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研究是联袂而行的。中国古代美学的范畴往往是一个单词,如含蓄、意象、味、韵、空灵、格调等等,也有复合性的范畴,如雅俗、动静、隐显等等。张教授列举了古代文论范畴的诸多研究成果,如蔡钟翔先生主持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随后张晶教授论述了中西方美学命题的共同之处与差异之处。他认为,西方一些知名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命题,这些命题在西方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美学以某一命题为其核心展开阐述与认证,其思辨性和阐发性十分鲜明,往往一位思想家的一部经典名著就是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展开的,终其全书都在阐明这个命题,比如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所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文论的命题虽也有很强的客观性和意向性,但更多则是从艺术家或理论家的文章及作品中突显出来的,原本并非全是为阐发此一命题而为,也不会全文乃至全书专为阐发此一命题,往往只是最能表述作者思想的一个亮点,而一旦经过读者或艺术家们的采用与阐发之后,便简洁完整,易于心领神会,如“诗言志”“诗无达诂”“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张晶教授提出,命题研究有助于实现中国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是恰逢其时的。命题表达了主体的思想观念,命题是精神活动的意向对象,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源中存在着大量的命题,而且它们在美学思想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是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契机。
最后,魏永贵教授对张晶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张晶教授的创新是基于对研究对象的熟悉和对研究趋势的把握,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钻研才提出了推进目前文艺美学研究的新范式,同我们青年学子一样深感启发,建议青年学子们在学习研究上,一方面可以循着个人兴趣,一方面要与已有研究对话,还要有现实针对性,期望大家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