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16:30,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教授应邀为太阳成集团tyc122cc文艺学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师生带来一场“一个人的问学史”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太阳成集团tyc122cc副院长刘志中教授主持。

朱国华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化学养,为我们师生讲述了他对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与认识。在谈到中国与外国的文学批评时进行了对比,19世纪的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概括西方文批评的三个阶段:全神贯注于作者阶段,绝对关心作品阶段,以及注意力逐渐转移向读者阶段。而中国的文学批评则集中在作品、作家以及二者的关系上。朱国华教授在谈及文学批评时指出关键的一点,作为问学者的我们不能将精力仅限于对文本的阅读,要拓宽视野,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对问题要有理性的思考,批判的态度以及怀疑的精神,才能加强对研究材料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并为同学们推荐了《理想的冲突》《光荣与梦想》《西方哲学史》等书籍,帮助同学们构建思维的逻辑性。
朱国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主讲课程为文艺理论。朱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9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代表作有《文学与权利: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思考》《乌合的思想》《权利的文化逻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等,译有《海徳格尔的政治存在论》等著作。2014年选题《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讲座后,朱国华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文本研究中背景材料的处理等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并给出了耐心的解答。朱教授的此次讲座,不仅开阔了我们师生的学术视野,也对我们师生的学术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