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文学名家讲堂”系列讲座之二——廖可斌教授讲“元末明初文人心态与文学”

作者:耿绍宝发布时间:2014-09-24浏览次数:

    文韬书韵,聆听国学精粹;后学博雅,共享文化盛宴。2014年9月22日下午,太阳成集团tyc122cc新闻演播大厅座无虚席,共同迎来了“文学名家讲堂”系列讲座的第二场。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就“元末明初文人心态与文学”这一话题与我们师生进行交流。

 

    本次讲座由我们汉语系系主任高建新教授主持。

 

    讲座中,廖可斌教授以自身学术经历为切入点,首先向同学们强调了大学生做学术要讲究创新,敢想、敢做与敢为,要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他指出“做学术不是简单的堆砌前人的观点,更不是毫无目的拼凑理论,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对既有观点提出质疑,并追根溯源,证实正误”。随后,廖可斌教授以“元末明初”历史事件入手,综合文学典籍与典故,向同学们阐述了历史事实以及民族情感等对于元末明初文人生活与创作的重要影响。

 

    元代士人由失去仕进机会而被政治边缘化,由异己感而造成与朝廷关系的疏离,而边缘化与疏离感又直接导致了他们典型的旁观者心态。旁观者心态是一种异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敌对的状态,是文人们在失败失望而又无奈无助时所形成的一种人生存在方式与深度心理,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热情与政治责任感的淡漠”、“视道德与政治为二途”,此种心态虽不以激烈的方式作为其外在形态,却能以润物无声般地潜藏于意识的深层,从而左右着文人们的人生模式与兴趣爱好。

 

    讲座中,廖可斌教授旁征博引,运用了大量的史料以及丰富的文学作品向在场师生呈现了元末明初的文人生活情境与文学心态以及在这种文人心态下所派生出的众多文学作品。廖可斌教授妙语连珠,幽默风趣,让同学们在幽默风趣的讲座氛围中收获颇丰。

 

    最后,廖可斌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并就“如何做学问”、“如何选择课外读物”以及“民族融合背景下的民族个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背景链接:

 

    廖可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代文学思潮研究》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元明中篇言情小说研究》,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稀见明代戏曲整理研究》,参加《古本小说集成》、《袁枚全集》等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

 

    著有《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上、下册,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商务印书馆2008年),《诗稗鳞爪》(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明史随笔》(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编选《金庸小说论争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合作主编《文化与社会转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英文版BRILL出版社2010年)等。

 

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做讲座 学院汉语系主任高建新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内大主页 |  内大新闻网 |  内大招生网 |  内大就业信息网 |  内大研究生院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锡林郭勒南路49号

版权所有:太阳成集团(tyc122cc-VIP认证)官方网站 蒙ICP16002391号-1

内大文新

IMU青春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