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春光明媚、杏花盛开。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著名作家刘庆邦从北京来到呼和浩特,为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学盛宴,并于讲座结束后参加了122大阳城集团网站第六期文研班全体学员座谈会。本次讲座以“小说创作的实与虚”为题,系122大阳城集团网站第六期文研班“向大师靠拢”系列专题讲座的又一力作。
太阳成集团tyc122cc院长李树新教授,党总支书记王俊川,副院长魏永贵教授、吴栓虎,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高建新教授,客座教授高明霞,汉语言文学系优秀青年教师崔荣教授、刘志中副教授等出席了本次讲座。122大阳城集团网站第六期文研班暨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以及学院部分研究生、本科生等共同参加了本次讲座,与文学巨匠对话,向文学大师靠拢。本次讲座由学院院长李树新教授主持。

每一个作家都是心重的人
讲座伊始,著名作家刘庆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入题,阐释了“生命与文学的关系”,并指出“要想创作出有质量、有分量、有力量的文学作品,首先就要先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质量、有分量、有力量”。
刘庆邦说,他的母亲去世已经12年了,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他都要回老家看看。“我每年都要回家,那不叫深入生活,那是回家啊!如果硬要那么说的话,那叫深入到家了。”无论写作、工作多么繁忙,每年他都要回家两次,12年从来没有间断过。
有人说,刘庆邦回家是为了体验生活。刘庆邦并不否认这个说法,通过回家,他了解到了农村现在的生活,也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在农村生活的小说。他说,一个作家如果是从农村出来的话,那么最好的深入生活的方式就是回家。
言语中,能体会到刘庆邦的母亲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心重的孩子”,这缘于弟弟的去世。刘庆邦的弟弟出生时,家里特别贫困,弟弟因为营养不良得了佝偻病。那时,他很嫌弃这个病病歪歪的弟弟。弟弟想跟他出去玩,他躲着藏着不让弟弟跟着自己。直到弟弟去世的那一天,他告诫自己,他是家里的长子,不能哭,要坚强。可是,他却比谁哭得都厉害,直哭得浑身抽搐,手脚冰凉,最后竟然晕了过去。之后,母亲就说他是一个心重的人。他当时对母亲的说法不以为然,后来,他也发现,他确实是一个心重的人。结婚后,他的妻子走得远一些、时间长一些没有回来,他就不由得要担心,想着妻子是不让车撞了,或是被人抢了。由此,他承认,自己确实是一个心重的人。
有人说,这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钻牛角尖。刘庆邦说,其实,每一个作家都是一个心重的人。很多时候,文学是表现沉重、而非表现快乐和欢愉,一个心轻、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是写不出厚重的作品的。
小说的本质就是虚构
论及小说创作,刘庆邦指出:小说的本质就是虚构。实与虚的问题是一个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当代中国小说家面临的一个困惑就是没能很好的处理小说创作过程中的“虚实”问题。小说写得太实,缺乏虚构、抽象的能力,反而显得太过平淡,而加入“虚”写,则会增强小说本身的飘逸感、空灵感和精神性,才能让小说读起来更具“文学性”而非“新闻性”。讲座中,刘庆邦结合小说《神木》的创作经历解读了小说虚实运用的三个层面:即由“虚”到“实”、由“虚”到“实”和再由“实”到“虚”。“实”的东西是现实,“虚”的东西是理想。“实”的东西是有限的、雷同的,“虚”的东西是无限的、不断变化的。
在刘庆邦眼里,虚不是空穴来风或无中生有,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在实的基础上写虚,在虚的框架里写实。现实是实,想象是虚,一篇小说所包含想象的分量有多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篇小说是否有活力,是否能够飞翔。想象是平地抠饼,或心中栽花,因为想象需要有一个基础,一个生发点。这个基础和生发点,一般来说应来自现实生活和人生经验。地上没有饼,主要有地,就有可能从地上抠出饼来。地就是基础,眼前没有花,只要有心,就有可能长出花来。刘庆邦列举了虚实处理的好的作品,如《老人与海》《阿Q正传》《边城》《务虚笔记》《年月日》等。
讲座中,刘庆邦坦言:“文学与生命紧密联系,作家要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悲悯的情怀,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份量”。刘庆邦认为,小说创作的原始动力来自情感,情感之美是小说之美的核心。衡量一篇小说是否动人,完美,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篇小说所包含的情感是否真挚、饱满。倘若一篇小说的情感是虚假的、肤浅的,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写小说一定要把情感作为小说的根本支撑。
内蒙古创作资源独特
熟悉刘庆邦的读者也都知道,刘庆邦的作品中,一半是煤矿,一半是乡土,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他由农民、矿工,最后成长为一名作家。当农民那段时间里,他学会了所有农活儿,栽红薯、割麦、锄地等农活儿他都干过。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当了一名矿工。“正是到了煤矿,我的命运发生了转变,从挣工分的农民成为吃商品粮的工人了。”谈起那段历史,刘庆邦心里还留有当年的欣喜。
“刘庆邦对短篇小说的长久偏爱几近忠诚,他的努力为这种文体作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刘庆邦就像老实本分的手艺人,我们从他的短篇小说中看到了不受喧嚣干扰的专注、耐心与沉迷,看到那唯有保持在笨拙里的诚恳,以及唯有这种诚恳才能达到的精湛技艺。”这是首届林斤澜“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对刘庆邦的颁奖词。作家王安忆评价说:“读刘庆邦的文字,能体会到他对文字的珍爱,这是个如农民爱惜粮食般爱惜文字的人,从不挥洒浪费。”
在提到内蒙古文学现状时,刘庆邦说,内蒙古有很多好的作家,创作实力雄厚,而且很重视文学创作这一块,此外,内蒙古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挖掘不尽的艺术宝藏,并希望各位文研班学员和热爱文学的朋友们能够真正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进行文学创作,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实际,恰当运用虚实手法,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创作更多文学精品。
讲座结束后,刘庆邦参加了122大阳城集团网站第六期文研班学员座谈会,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让学员们获益匪浅。
“庆邦老师的课深入浅出、虚实结合,有理论有经验,展现了大师的文学担当和社会责任,让我受益匪浅”——文研班学员李文宏
……
>背景链接:
刘庆邦,著名作家,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
 |
|
著名作家刘庆邦 |
学院院长李树新教授主持讲座 |
 |
 |
 |
 |
著名作家刘庆邦与文研班学员座谈 |
座谈会现场 |